暨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化系)于2011年建立,由成立于2005年的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发展而来,是学校生命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是“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功能蛋白质研究”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是“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单位。生化系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资产4000万元承担着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的建设,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主力团队之一。截至2023年,生化系在高水平专业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承担了100多项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课题授权专利60余项,转让或合作10项,专利技术及新药成果辐射10余家企业。

生化系不断引进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和年轻科研骨干,组建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人才队伍,建成了融合基因组学、翻译组学、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修饰组学、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生化工程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博士后和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蛋白质的发现与功能研究,恶性肿瘤相关蛋白质的筛选肿瘤标记物与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病毒及感染性细菌的致病机制,抗肿瘤与抗感染药物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按照国际一流实验室管理模式,建设具有国际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平台、人才团队、研究生培养体系,合力探索肿瘤和炎症发生发展机制和精准诊疗策略,形成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创新型学科链。

生化系在编教师27人,正高8人,副高8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教授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人 ,教育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千百十”省级重点培养人才2人,“暨南双百英才”领军人才1人,“暨南双百英才”暨南杰青1人,暨南青荷学者1人,暨南青蓝学者1人。本系共培养了研究生358人,博士61名,硕士297名。其中,12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6人获暨南大学优秀毕业生。开办《功能蛋白质研究》研究生专业课教授蛋白质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国际前沿进展,得到学生们一致好评。

生化系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平台。高端仪器设备包括lon S5 半导体测序系统、LTQ-Orbitrap液相-质谱分析系统及Thermo Orbitrap Fusion Lumos 高分辨率质谱仪、大容量超速离心机、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发光成像系统、小动物活体微型CT、圆二色谱仪、等温热滴定量仪、流式细胞仪、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等,上述蛋白质组学专业仪器均由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维护和使用,并已开展对外服务,得到本校和外单位科研人员的赞誉。配有专业的RNA 洁净实验室、BSL-2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专有1120 核心的生物信息学计算集群、243TB存储阵列,可独立完成多组学分析从实验到分析的全流程。新购置了全自动移液工作站、质谱工作站、质谱前处理填柱仪等仪器,升级Spectronaut质谱分析软件,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了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此外,本系一直在积极大胆进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和革新,适应不同课题研究需求,加强规范化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生化系积极参与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生物学学科获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A-学科。注重与国内外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不断扩大生化系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影响。与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炎症与肿瘤蛋白质组学(国际)研讨会系列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国内外与会专家对本系在蛋白质组领域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认可

依托生化系的暨南大学生物质资源能源研究所(原分子生物研究中心)是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的创立单位之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队伍,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千百十优秀人才计划、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研究所拥有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平台,致力于新功能基因、新酶的高通量筛选,微生物的遗传改良、代谢工程改造,绿色低碳的生物制造和生物炼制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生物质领域高水平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和获批国际、国内专利70多项,为学校实现专利转让超过百万元。同时,研究所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帮助地方政府自主设计、开发和建设了全球第一套日处理达200吨的餐厨废弃物联合生物加工技术创新处理线,已为我国城市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餐厨废弃物6万多吨,创造了优秀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次被央视报道,为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和双碳目标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